抄经的一点感悟

我是个不太喜欢记录的人。前几天听了一个牛人的分享,发现他有个特点就是数字都记得特别清楚。数字比较容易让人信服。而我就不喜欢记数字。我也曾试着统计自己在某件事上花了多少时间,但用不了多久就放弃了。因为我发现,同样是时间,高效的一小时和低效的一小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。如果不问表现,一味统计时间,我觉得没什么意义。可是一旦在意自己的表现,就没有办法把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。我也懒得去统计自己读过多少本书,掌握了多少单词。同样地,我也记住不住自己抄过几遍金刚经。并不是因为抄的遍数太多而记不清,纯属是我的大脑排斥这类信息。当然,其中有几次有始无终我也是记不清的。

我也不记得第一次接触金刚经是什么时候。第一本相关读物可能是《南怀瑾讲金刚经》,也可能是《一只牧羊的金刚经笔记》,搞不清哪个在前。我记得后者是读研期间读的,五六年前的事了。只读过一遍,几乎忘光了。除了一句“念起即觉,觉而不随”。不过买这书附了一本《金刚经 金刚经解义 六祖坛经 心经》,这些年来一直跟在我身边。

金刚经抄过许多遍。最近这段时间开始抄《解义》。解义这部分一直没有耐心看,这次决心抄一遍,就当练字了。陆续抄写的过程中,又不时有心境的变化。我觉得对金刚经的感悟也可以分几个阶段。

以前读金刚经,喜欢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、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这样的“金句”。那时,我觉得金刚经就是在告诉我们,世间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,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象。

而这次抄经的过程中,我开始喜欢上 “我不作是念”几个字。我觉得金刚经是在教我们一种看待事物的谦逊态度:不要觉得自己有了点成绩就了不起,也不要给自己所做的事情赋予太多的意义。

昨天,我又抄到解义当中这样一句:

修一切善法,希望果报,即非善法。心不望报,是名善法。

我忽然想到,金刚经是叫我们放下功利心。

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,或者是否过度简化了。但我知道这正是我此时需要注意的事情。我正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带着功利心坚持写作。

什么是功利心呢?

在《正念的奇迹》一书中,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:

有两种洗碗方式。第一种是为了得到干净的碗而洗碗,第二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。

“为洗碗而洗碗”,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?我联想到“为艺术而艺术”、“为读书而读书”的表达,印象中都是带着负面的色彩。但是作者这里却说,我们应当“为洗碗而洗碗”。而为了得到干净的碗而洗碗,则是一种功利心的表现。

于是又想到写作上来,是不是也应该“为写作而写作”呢?不必去在意有没有人读,有没有人喜欢。也不必去在意一天五百字还是一千字。无话可说时,也不必绞尽脑汁。离开电脑,去读书,看电脑,听音乐,去体会世间无数种美好。相信要不了多久,你就又有话想说了。